近日,容百科技公布半年报。报告期内,公司净亏损6839.46万元,同比大幅下滑765%。这是容百科技上市以来首次中期业绩亏损。半年报数据显示,这家曾高居三元正极材料全球市占率第一的龙头企业,归母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盈利急转直下,变为大幅亏损。尤其值得警惕的是,公司利润从2022年13.53亿元的峰值一路下滑,在2025年上半年呈现断崖式急坠。
纸上财富的瞬间蒸发
细读财报,一项巨额减值引人注目。公司上半年计提各类资产及信用减值合计5953.09万元,其中存货跌价准备高达5527.87万元,占全部减值的93%。正是这笔减值,几乎吞噬了全部利润空间,成为账面亏损的直接推手。
公司产能利用率不足,导致单位成本居高不下,产品也未能及时转化为销售收入。同时,行业景气度走低压制了产品售价。公司账面上价值11.5亿元的存货,依据“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”的会计原则,被迫计提了大幅减值。这不是纸面游戏,而是真实的财务损失。
公司希望未来能“转回”这部分减值。例如,应收票据到期兑付时,坏账准备可以冲回;若下半年产能提升、成本下降,部分库存减值或能反转。然而,无论能否实现,这场高额减值风暴揭示了一个现实:即便是行业龙头,在剧烈波动面前也难以独善其身。
扩张战车的急刹与转向
曾几何时,规模扩张是正极材料领域的不二法则。然而周期低谷降临,容百科技近期对产能项目的重大调整,如同为这场狂奔踩下急刹车。
今年4月,容百突然宣布将投资8.26亿元的“2025动力型锂电材料综合基地”项目产能腰斩,从年产6万吨三元前驱体缩减至3万吨。结余资金将永久补充流动资金。更早的3月,该项目已被延期。从数十万吨的蓝图到现实中的产能腰斩,容百的收缩正是行业转向的缩影。
这一战略收敛背后,是全行业赤裸的过剩现实。机构测算显示,2025年三元正极材料产能或达199.7万吨,远超130万吨的需求预期;磷酸铁锂正极产能361万吨,比需求高出113万吨。2024年上半年,三元材料行业产能利用率仅约40%。华友钴业曾警示,盲目扩产只会加剧竞争与结构性过剩。
在周期低谷中,“以规模换份额”的旧逻辑已然失效。收缩战线、提升效率、优化存量,成为头部企业无奈却必须的自保策略。市场复苏的前提,是无效产能真正出清。
冠军光环下的弱势枷锁
作为全球市占率连续四年第一的三元龙头,容百却深陷“无权冠军”的尴尬。与下游巨头深度绑定,使其在价值链中处于弱势。
第一大客户宁德时代的光环下,是利润与现金流的双重挤压。行业本通行“原料成本+加工利润”的定价模式,理论上可规避原料波动风险。但容百在年报中坦言,毛利率高低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压价程度”。现实触目惊心,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仅9.11%,净利率低至1.03%,均为五年来最低水平。
更严峻的是资金被大量占用的问题。为维系大客户,容百容忍超长账期,导致应收账款节节攀升。截至2024年9月末,公司应收账款达51.44亿元,占净资产比例高达52%。2025年半年报显示,前五大客户贡献了85.19%的应收款,且无任何担保措施。
上游涨价时,中游被迫承受成本压力;下游压价时,中游又需让利保订单。容百的困境暴露了产业链的现实:夹在资源掌控者与终端巨头之间,材料企业看似左右逢源,实则处处受制。即使贵为龙头,但议价能力依然有限。
容百科技的故事是一面棱镜,折射出中游材料企业的集体困局。周期起伏中,规模护城河被轻易冲垮。龙头光环下,对下游的深度依赖反而成了盈利枷锁,缩减产能、计提减值的每一步,都是对旧模式的修正。
当周期洪流退去,真正的生存法则已从“大”转向“强”。能否摆脱低效产能包袱、优化客户结构、重建议价平衡,将决定中游企业能否穿越寒冬。
对容百而言,剥离“纸面冠军”的虚名,或许才是走向新生的开始。
点点点,赞和在看都在这儿!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实盘配资排行榜_国内配资平台排行_最大的配资公司观点